锻造栋梁之材,淬炼护海精钢——记2025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最美教师”崔中雨教授

发布时间:2025-09-10信息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浏览次数:10

他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家国情怀、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倾力培时代新“材”;他潜心科研,勇攀高峰,攻克极端海洋环境关键腐蚀难题他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积极推动成果转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他就是2025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最美教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崔中雨。

一、精心授业、以身立教,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崔老师的课总是能让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就记在了脑子里!”上过《材料腐蚀与防护》和《材料力学》的同学往往会有这样的感慨。这源于崔中雨对每一堂课的重视:精心备课,耐心讲解,在内容上及时补充更新,把良好的状态呈现给学生。同时他还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建设“课程思政”内容模块,通过一个个典型案例,一次次思政小课堂,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巧妙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培养责任担当。

在带领学生参加认识实习与专业实习的过程中,崔中雨鼓励大家要积极尝试,勇敢实践。他深入了解学生需求,积极推动实践育人体系改革,联合山东钢铁、海化院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将企业技术人才引入课堂和科研实践中,培养既懂理论又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崔中雨讲授的《材料腐蚀与防护技术》课程,凭借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的特色,在2024年度教学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崔中雨在2024年春季学期教学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崔中雨讲授的课程结课留念与随堂课程试验

崔中雨十分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发掘与培养。他秉持“以科研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以项目锤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理念,通过系统科研训练和高水平学术指导,为学生成长提供多样化平台。他推行“双导师制”,为每位研究生配备企业导师,使学生不仅了解学术前沿,也熟悉国家战略与产业实际需求。迄今,他独立或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40余名。其中,1人已获得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资助,2名博士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10人次获得学校优秀研究生称号,指导学生在国际腐蚀与应用大会(ICCPA2022)、中国青年材料热处理创新大赛、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赛等斩获多项荣誉。2024年,他组织多名研究生参加国际腐蚀与防护大会(22nd International Corrosion Congress)并做英文报告。培养的多名学生进入高校、科研院所、军队等从事科研工作,或在海信、海尔、中车、中石油、中船集团等单位成为重点培养人才

崔中雨带领学生在西安参加科技竞赛

崔中雨指导学生获得的各种比赛奖励证书

在与学生们日常的相处过程中,崔中雨更像是一位“大家长”。他常常称呼学生为“同志们”,他们不仅是科研路上的并肩奋斗者,更是生活中守望相助的好朋友。当课题组有同学父亲生病住院需要大额费用时,他积极捐款并发动身边的人一同献爱心;当学生遇到生活难题或是工作中的不顺,无论毕业多久,他都会以过来人的角度为大家分享“多种解题思路”,鼓励大家积极向上,微笑面对。

建校100周年学院庆祝活动期间崔中雨与返校学生合影

 “十年前,我有幸成为崔老师指导的第一位学生,他不仅是我学业上的导师,更是我工作中的导师。”与崔中雨兼具师生情谊和同事关系的博士后田会云难掩感激之情。“‘做事要用心,努力做是及格,用心做是优秀’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语,崔老师通过言传身教,教会了我们如何处理科研中的困难与挑战,让我受益匪浅。”

二、潜心科研、勇攀高峰,攻克极端海洋环境关键腐蚀难题

海洋材料腐蚀问题是制约国家深远海与极地装备发展的核心技术瓶颈。崔中雨始终坚持科研报国,作为材料腐蚀与防护研究领域的青年骨干,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装发预先研究领域基金等项目支持下,带领团队聚焦海工装备服役可靠性提升的迫切需求,在极端海洋材料损伤失效理论、评估方法与服役耐久性和可靠性提升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他在国内首次开展了极地环境下材料损伤失效研究,明确了极地环境诱发材料腐蚀-断裂失效的动力学机制。同时,他构建了基于极端海洋环境材料耦合损伤的服役可靠性评估技术体系,发展了系列多因素耦合新技术与新装置,建立了腐蚀结构剩余寿命预测新模型,实现了海工材料环境适应性与结构服役可靠性的高精度评估,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

崔中雨开展的全域极端海洋环境腐蚀研究

依托极端海洋环境材料腐蚀与防护科研成果,崔中雨获得国家级青年人才、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山东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人才项目资助,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防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获得了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杰出青年奖等奖励。

崔中雨获得科研奖励情况

三、成果转化服务社会,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科研课题需要始终来源于现场需求。”这是崔中雨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和坚守。工作10年来,他坚持将研究成果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社会发展,与山东钢铁、鞍山钢铁、中广核、中交一公院、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将科研成果服务于我国重大工程装备原材料开发、安全防护设计与维护。

崔中雨带领学生深入一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淬炼护海精钢,捍卫家国万里,崔中雨在极端环境用钢铁材料设计与环境适用性评估方向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在“中俄元首项目”Arctic LNG2项目中,他与山东钢铁合作,通过极地环境现场试验与实验室加速试验验证,开发出420~500MPa级极地低温海工钢,有效支撑了我国在极寒环境装备材料领域的自主能力建设。同时,面向青藏高原高寒冻土环境,他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深入青海五道梁地区和西藏那曲开展现场调研,针对青藏公路实际需求开发高原冻土环境适用性结构钢,服务于国家稳边固疆战略实施。

面向未来,崔中雨将继续用严谨治学与热忱育人描绘“最美教师”的时代画像,用实际行动诠释高校教师的责任与使命,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现海洋强国梦而不懈努力!


文:邬远生

图:崔中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