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2020年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在这一年,“脱贫攻坚”这个话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格外关注。从最初“大水漫灌”的粗放式扶贫,到如今“定点浇灌”的精准扶贫,这其中的转变意味着什么,政府在其中做了什么,最终带给了贫困人群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俗话说:“实践出真知”,为了探究这些问题,材料学院的两名小伙伴来到了位于安丘市西南边陲的柘山镇,去寻找答案。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本次调研活动采取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调研活动开始前,团队联系到了柘山镇扶贫办的工作人员,询问在严密的疫情防控环境下是否可以开展调研活动,最终获得了许可。
首先,调研团队对政府扶贫办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根据工作人员的讲述,柘山镇的扶贫工作起始于2005年,直到2014年,柘山镇在全市各乡镇的经济排名还处于倒数地位。但从2015年开始,政府仔细走访,认真筛查,为每一户贫困居民建立起了网络档案;政府大力开发旅游业,并依靠地理优势,引进了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两大新兴的能源产业,为全镇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和经济收入。“精准扶贫”的成果在这两年展现得淋漓尽致。另外,工作人员还帮调研团队纠正了一个错误观念:“‘精准扶贫’并不是对以往‘粗放扶贫’的全面否定,以往的‘粗放扶贫’是如今‘精准扶贫’的基础。前几年的扶贫工作改善了柘山镇的水况路况,为后来企业的引进和建设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扶贫政策的变化,内在意义是时代的进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调研团队获得了部分贫困户的名单,并对贫困程度较为严重的两户进行了采访。采访过程中发现,造成农村地区贫困的直接原因大多是收入来源少、家中有学生或者病人、交通不便等问题,但根本原因在于部分人思想落后,不愿劳动。所以要想使贫困地区脱贫脱困,不仅仅要进行物资上的援助,“精神脱贫”才是最根本的脱贫之道。
图一 密密麻麻的光伏发电板
这次调研活动使得调研团队对“精准扶贫”政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悟。从“粗放扶贫”到如今的“精准扶贫”,政策的变化侧面反映了十几年来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或许不久的将来,“精神扶贫”也会提上日程,到那时国家的综合国力又将完成一次质变。作为当代大学生,身处国家发展变化的浪潮中,脱贫攻坚自然责无旁贷!
通讯员:李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