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陈守刚教授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发布时间:2017-03-20信息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浏览次数:383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6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评选结果。经评审委员会评审,以我院陈守刚教授为第一位申报的“海洋工程材料表面功能调控及防护研究”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背景材料: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面向全国高校,每年评审一次,分设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青年科学奖。今年有309个项目获得奖励,其中一等奖116项、二等奖193项,有9人获青年科学奖。

项目简介:

材料大多通过表界面与外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材料表面液体的润湿行为是材料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前提。例如,在海洋大气区和飞溅区湿气或液滴在表面的润湿粘附滞留是金属腐蚀破坏的首要步骤;疏油管道内壁的结蜡起因于亲油粘附;海洋生物对工程材料的加速腐蚀是海生物胞外分泌物的粘附聚集形成生物膜导致等等,这些现实问题都与材料界面的性质相关,很多问题至今仍然难以找到理想的解决方案。因此,加强材料表界面调控和相关新材料的研究日益受到材料研究者重视,国家基金委工材学部和化学部都将材料表界面研究列为重点支持的领域,十三五工信部和军委装备部也将防污界面材料作为一个提升海工装备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陈守刚教授研究团队借助自然仿生原理和超疏水概念,通过简单的溶液刻蚀、电化学氧化,脉冲电化学等方法,成功在铝、钛及其合金等工程材料表面获得具有分形的微钠米结构,并在海洋防腐蚀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该项研究工作建立了“超疏水工程材料的防腐应用概念” ,奠定了工程材料表面特殊润湿性的理论基础,推动了超疏水防腐蚀应用领域的发展。同时,该团队针对好氧环境下工程材料表面的优势菌种,发展了多种方法构筑广谱和缓释协同的功能涂层,以实现抑制细菌的生长阻断宏观生物附着基础为海洋环境中工程材料抑制海生物附着和杀死海生物提供解决思路。

相关研究工作获得了众多国内外同行知名专家的认可和媒体的广泛报道,目前已被SCI论文他引8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