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发布时间:2018-04-20信息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浏览次数:1071

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学院的核心任务就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案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体现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规格和办学特色。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指导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指导性教学计划的修订,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根据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进一步修订和调整教学计划,主动适应2I世纪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修订教学计划要站在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的基点上,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总结我校近年来学分制实践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原则

1协调发展原则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正确处理好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交流与构通能力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以及作为合格的专业人才、领导者及公民所应具备的文化底蕴、社会责任心、道德水准和心理素质。做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综合提高。

2整体优化原则

科学地处理好人才培养模式、规格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关系,处理好基础与专业、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继承与创新、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院内教育与院外教育活动的关系。立足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注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进一步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的力度,改变课程内容陈旧、重复分割的状况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增设学科前沿性和综合性课程,形成适应2l世纪要求的新课程体系。适度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同时要处理好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强调“新、精”。通过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设置的整合,加强课程间的有机联系。改革教学方法,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单位时间内教学信息量,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有机整体。

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原则

加强对实践性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新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应统筹规划实践教学,将课程实验(上机)、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综合考虑,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要敢于突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所创新,探索与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要大力建设并努力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习和科技竞赛及社会实践和课外学术活动.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重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有利于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原则

教学计划要体现因材施教、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充分考虑学生因基础、兴趣、特长、能力等差异对教学的不同要求和自我发展目标多样性的实际,在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规格的前提下,采取各种具体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发现和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并促使其达到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5厚基础、宽口径培养原则

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适应性和注重素质教育,积极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二部制”教学,即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按学科大类设置平台。公共基础课程、部分学科基础课程按打通的学科专业大类设置,专业课程按宽口径原则设置,同一个二级类下的本科各专业,前2-2.5学年的必修课计划应基本相同,以进一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向。教学计划的制订要考虑到按院系学科大类招生培养。

6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办出特色原则

统一性体现在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教学计划应达到国家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多样性体现在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各专业应根据师资水平、教学条件和毕业生的服务面向等实际情况.注重学科专业交叉与复合,结合专业优势,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各专业建议学生按学期修读课程的计划,是指导学生学习、安排学习进度的指南,也是学生毕业资格审核和获取学位的依据。要从有利于全面推进学分制的角度,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并设置课程,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因此修订教学计划时,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观念的更新。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切实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高尚道德人格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

2教学的自主化。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压缩教学总学分,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程,增设自学型课程和网络型课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

3教学的高效化。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特别是加大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力度,转换单向“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加强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实现课程的精品化,精简课程讲授内容,改革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4教学的研究化。彻底改革传统的单纯教学型模式,鼓励以科研促进教学;强化研究式、探索式的教学,增开一定数量的研究型、讨论式(seminar)课程;设置论文指导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思辨、探索和研究能力;进一步加强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的衔接,各专业选修课程中,应设置部分研究生课程供高年级本科生选读。

5教学的国际化。进一步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拓宽国际教育和校际学生交流的渠道,加大国外原版教材引进的力度,各专业采用双语授课的课程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6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化。教学计划修订要充分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这一教育思想。对于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门数的安排、课时的分配以及如何体现文理渗透、理工结合要进行深入探讨和大胆改革,大力支持开设新的课程,注重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三、课程设置

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课程修读类型:必修课、选修课。

2课程设置层次:公共基础教育课、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教育课。

在制订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时,一般按基本修业年限的进程进行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前两年按学科、专业大类打通培养设置课程,主要安排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后期的课程由各专业根据学科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设置。所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工程实践、毕业论文(设计)

四、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内容

培养目标、毕业能力要求基本修业年限授予学位主干学科学时分配比例及毕业总分要求、核心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特殊培养方案及其它说明